第三百五十九章 百万日军(1/3)

刘少将所荐之言,也确实合情合理。

蒋委座略为琢磨之后,即刻同意了刘郧的建议,不过他也向这厮明言,目前部署在太湖南的华夏军队,只有二个警备旅而已,倘若全部驻扎在湖州,一旦再有什么变故的话,太湖南走廊岂不是要唱空城计。

刘亦诚也只有苦笑了,若是连湖州都保不住的话,太湖南走廊十有**要完蛋。

真的到那时,数十万日军可从容的进行多点进攻,那才是真的守无可守了,与之相反,我军一旦在湖州站稳了脚步,任凭日军从杭州攻来也好,还是从上海攻来也好,其实都无大碍了,因为日军绕不开湖州之地。

好在老蒋同意了他的计划,剩余的事情就好办了。

陈子良将走马上任,即刻接手湖州防务,第一时间辅助南京的官员们疏散当地的百姓,因为这些地方都即将变成战场,普通百姓很难不被战火波及,因此早作准备,也是一番功德。

为了弥补太湖南战区的兵力空虚,老蒋不但将芜湖机场交与刘司令指挥,还将贾琏以前留在淞沪战场的川西兵,混合了中央教导队的预备役,合编为川西野战旅,旅长狼六,将作为刘司令的直属部队。

11月12日,南下日军的前锋抵达淞沪海域。

在联合舰队的护送下,日军之第十军、第十一军,分别从台湾、日本本土、朝鲜、华夏东北,以及华北的平津等地出发,向东海的舟山群岛一带聚集,随时准备实施两栖登陆作战。

历来“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日本的近卫内阁假惺惺的鼓吹——“为和平作最后之努力”,因此再次通过德国大使,向华夏的南京政府提交最后之通牒,希望能不战而占领淞沪等地。

11月13日,蒋介石生怕前线的将士,因和谈之事导致军心受挫,于是干脆借“最后通牒”之机,搞了一次战前动员,以南京国民政府名义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

书中指出——“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该抗日宣言一出,固然振奋了淞沪战场的民心士气,但是也让日本鬼子集体暴走。

他们实在不理解老蒋究竟想干啥。

世人皆知——“这20万日军精锐,一旦投入淞沪战场,华夏军队必会全面溃败”。

老蒋为什么就非要与大日本帝国为敌呢?

只要向皇军低一低头,再签一些“亲善的条款”,旷世日久、耗资巨大的中日战事,不就体体面面的结束了么——接受最后通牒,究竟有什么不好呢?

可能是日本鬼子太善忘了。

他们之前是如何欺骗北洋政府的,又是如何欺骗南京国民政府的,又是如何一步步的从辽东旅顺,扩张到整个辽东,再从整个辽东扩张到整个东北,再从东北扩张到华北,再从山东与平津,扩张到现在的整个淞沪。

如今国民政府,实在是无路可退了。

通牒容易、人心难欺。

老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准备撤离淞沪,那是因为华夏的国力有限,对于淞沪会战确实是难以为继了,不得不进行全面退却了,今后,华夏或许还要放弃上海、苏州、杭州和湖州,甚至是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但是并不意味着华夏将放弃抵抗外来的侵略。

好在老蒋却没听某些高参的馊主意——搞什么“焦土政策”——“但凡自己得不到,让敌人也得不到,将上海等富庶宝地付之一炬、尽皆化为焦土”。

11月14日凌晨,20万日军将兵分两路,一部在杭州上虞登陆,一部在金山卫登陆。

日军的战略意图很明显,一旦占领了杭州,就意味着日本本土来援的陆军和空军,将能在杭州等地源源不断的着陆,不但有利于日军从侧面威胁淞沪战场,还有利于战事的长期对峙。

失去杭州,就意味着华夏军队将失去“地利”的优势。

至于从金山卫登陆的日军,其战略目标更为鲜明了,他们想通过登陆作战一举打垮华夏淞沪军队的右翼,进而威胁淞沪守军的侧后,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将与杭州的日军一起,会攻湖州等地,包抄芜湖与南京,从而让华夏政府不得不降。

失去金山卫,就意味着淞沪会战的终结。

不得不说,日军确实训练有素,把握两栖登陆的时机,也确实很精准。

此时刘建绪的第十集团军,才刚刚退守杭州一带,而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也正在撤退和转移之中,导致淞沪战场的右翼,出现了严重的防守真空,按说日军确实有机会——不费吹灰之力登陆金山卫。

此时在杭州湾北岸,从全公亭至乍浦,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仅有陶广第62师的2个步兵连、第2炮兵旅第6连,以及少数的地方武装在防守,当日军发起登陆之后不久,就被迅速的一一击溃。

凌晨3时左右,日军打头阵的国崎支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