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混合一体(2/3)
赖鱼将这里仔细检查了一遍后,便通知后队把物资运进来,跟随的乡勇也都清楚,通到石碑的这三个洞穴其实是越来越大,里面除了飞虫之类的也没什么生物,而且距离并不长。老爷子找了一个中年乡勇便问道。
“老乡,到达石碑还要多久?”
“不远了,这个洞穴其实并不深,听长辈人说最早发现这里是因为羊掉了进去,然后胆大的就带头下来,竟然发现了那个石碑。”
“人熊,既然离石碑不远,索性继续前进不耽误功夫,各自注意!”
确实,在第二个洞穴里明显转了方向后,没多久便走到了第三个洞穴,这里真如演戏的舞台那般大,顶上高挑四周宽阔,正前方和两侧半圆的洞壁上分别有大小不一的三个旁支洞口,而明显在洞窟正中的位置上,一座石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老爷子吩咐老八带领众人戒备、搬运、做准备后,便和李老俩人走到石碑旁,果然,石碑表面全无文字,足有半人多高,一臂宽度,规正长方,顶部左右各有一孔。仔细一看,竟然是这洞穴中的火山石雕凿出来,石碑表面可见密集孔道,色泽也如洞壁一般呈灰黑色,但是放眼望去,这洞中地上再无突起的石头。
俩人一前一后仔细端详,希望能看出点什么,哪怕是线条之类的也好,可无论二人如何研究,可以确定,这上面真的什么都没有。
“东家,可有什么感觉?”
“请老哥哥先说。”
“好,立碑者,无非歌功颂德、铭记身份、标示位置和镌刻历史所用,但这座石碑一无文字,二无画作,所以,我认为只有一种可能,墓碑或者祭祀用的血祭碑。”
“哦,想到一起去了。我当初听老村长说到这无字石碑的时候,以为乃是日久之后文字被侵蚀了,但今日一见,这根本就没有任何文字画作,全然一块白碑。但正如老哥哥的判断,石碑落字乃始皇帝起,兴于汉,盛于唐。”
“东家,您是说,石碑不是自古就有的?”
“人熊,跑活儿你在行,若是随东家做盗墓探宝的勾当,还得学学你八爷,老八你给他说说,古制中提到周天子六纤四碑,诸侯四纤三碑,大夫二纤二碑是怎么回事?”
“回东家,依稀记得是《礼记.檀弓下》所载,郑玄有注:‘丰碑,丰碑,斲大木为之,形如石碑,於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於间,为鹿卢,下棺以纤绕。天子六纤四碑,前后各重鹿卢也。’这里可以得知,碑最早是下墓引棺所用,而且,早先的碑绝非石碑,乃是木碑,完成引棺后便随棺埋入。”
“所以,你李爷看得通透,石碑出现还是在大周后期,春秋各诸侯不服天子开始逾制,但依旧没有文字书写,直到始皇帝登基,石碑才成为歌功颂德的载体,所以,若非成心,这座石碑很可能是大秦之前就存在的。”
“但是东家,老八以为,仅仅一座石碑,难道可以起到引棺的作用?”
“老八,手段是手段,规制是规制,下葬终归是要将棺椁放与墓穴中,但所谓四碑、三碑之类,无非是规制要求,难道就那最初的几块木头就可以完成下葬?无非象征一种等级而已。老哥哥,你说,这还可以猜想出什么?”
“此洞穴从入口到这里并不复杂,直通而进,况且越来越大,倒颇有几分坦途的意味,第一个洞窟虽然被唤作洞窟,但四周规整形如甬道。但大周哪怕春秋,琼州之地,与中原毫无联系,若将的历史与中原联系起来,最早开始直到赵佗,那也是始皇帝之后的事情。大秦统一天下,虎狼之师四年方才平定岭南,而后设郡县,纳入大秦版图,陈胜吴广起义后,楚汉相争,赵佗割地自立,为南越国,所以,大秦之前的文化怎么可能传入琼州?”
“我不敢妄断,但这石碑加孔绝对属于大秦之前的文化,而从我的经验看,这里恰恰可以作为墓葬使用,一者,天然成洞穴,而且竟然可以如此宽大,二者,错综复杂,连今人都不敢冒然进入,三嘛,若这石碑的立者真是大秦之前就到来的,那先进文明必然统治落后文明。但,我同意老哥哥所说,这不排除血祭的味道。”
“确实,大周之后,宗庙前皆以石碑钻孔为血祭之用,把牲口甚至奴隶以绳捆绑系于石碑上,然后以几日为期供神灵饕后再宰杀血祭。但,这里又绝非宗庙的场所,若如此推理,难免古怪。”
“哈哈哈哈,老哥哥,若我等站立的地方为宗庙祭坛的府门之前,而这些旁支洞穴为神道,那你以为如何?”
“那倒符合形势要求,而且,我提醒东家,这个石碑并非正对我们来的方向,若照你所说,三个洞中乃是墓葬或者祭祀之地,但用罗盘观察却发现,石碑坐落于艮位,乃鬼门之地,阴阳界的出入口,在这个方位立碑,难道,不蹊跷吗?”
“二位爷,求求您二老了,这洞穴中孤零零一个石碑,硬是被您俩解读出这么多事情,听得我后背直发凉,估计这碑是大秦之前就有,若是将手段和本质分开,把这里看作天然墓穴,那有可能是墓碑,但立碑方位属于大凶之像,但若将此看作宗庙祭祀的场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