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嵩山行(上)(1/2)
王安石被神宗皇帝召入汴京后不久,即被擢升为参知政事,开始采纳他的一些变法施政主张。然而朝廷之中反对之臣颇多,就连宫中太后亦颇有微词,神宗皇帝决定展现出重用王安石的姿态,表明新法势在必行之态度,于是与几位重臣召集了一个中秋之约。约会地点选在嵩山,君臣之间佩剑策马,名为出游狩猎,实则开会论政。
中秋之日,天高气爽。嵩山脚下,但见一群高头大马奔上山林。冲在最前面开道的是一群黑马,马上之人清一色青衫劲装,背上斜插长剑,乃是宋剑堂的弟子。走在最中间的一匹白马所骑乘者自然就是神宗皇帝,玄色披风之下一袭黄袍在艳阳下熠熠生辉,紧挨在神宗皇帝左侧之人便是王安石,与神宗皇帝并驾齐驱,其他大臣围拱在两人身后,足见王安石在群臣之中的超然地位。宋剑堂堂主慕容莲城跟随在神宗皇帝之后,此次嵩山之约未曾带领大队兵马随行,以免兴师动众,由宋剑堂负责保护皇上与诸位大臣的安全。话说慕容莲城刚刚返回京师,伤势还没有完全恢复就随皇上出行,心中难免忐忑。他被金禅吸去大半功力,想要恢复昔日功力起码耗费数年之功,这种忐忑一直延续了十年。
嵩山之巅,石林之中。宋剑堂侍卫搬来一块圆石,神宗皇帝拂衣坐在石上,面前众臣席地而坐,迎着山上松风坐而论政。宋剑堂侍卫却远远撤出数十步之遥,在山顶上围成偌大一个保护圈,个个眼观八路、耳听四方,密切注视着山林间的风吹草动,唯独不听皇上与群臣之间讨论了什么,更加不敢插口参与讨论,这是太祖皇帝立下的规矩,侍卫不得干政。然而慕容莲城耳力何其灵敏,随风而来的只言片语难免飘入他的耳中。
神宗皇帝叹及朝廷财力捉襟见肘,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亟需振兴我大宋国力,询问诸位大臣可有良策。慕容莲城心想,皇上有意重用王安石,召集群臣论政不过是做出姿态,开会地点选在嵩山,恐怕只是为了避开太后在他耳边的责难。这次上嵩山出游狩猎,毕竟不适合带同太后老人家随行,回到宫中大势已定,纵有反对声音亦难扭转格局。
果然是王安石第一个站了起来,说了一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深得神宗皇帝赞赏,连忙询问具体的变法策略。不料老臣司马光忽然站了起来,反驳王安石所言过于玄幻,简直是无稽之谈,便在皇上面前与王安石展开了一场舌战。神宗皇帝微笑看着两人,并未打断两人的辩论,但见王安石伸手指天,侃侃而谈,口中奇言玄论令神宗皇帝亦为之动容倾心。待说至激昂之处,王安石走至一块大石面前,拔出腰间佩剑,挥剑在石壁上笔走龙蛇,待大风吹拂过后,转眼之间已刻下三行大字,正是: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这三句话可谓是深得神宗皇上之心,改天换地的气魄风度当真是古今第一人。
是夜,月如银盘,君臣投宿于少林寺中。
神宗皇帝犹觉意犹未尽,拉着王安石在寺院里赏月观天,继续讨论变法的细节,几乎是彻夜长谈。慕容莲城遂带领一帮宋剑堂弟子继续守护在侧,以保安全。慕容莲城在寺院中逛了一圈,前来拜见方丈大师,询问寺中可有其他外人投宿。
方丈大师回道:“两日前,有一男一女两名施主来寺中拜佛,那名女施主脸色极差,乃是奔波途中感染了风寒,男施主提出想在寺中暂住数日,以便女施主可以歇息养病。然而少林寺乃清静之地,不便收留女客,老衲于是安排二人到俗家别苑入住。”
慕容莲城又追问道:“以方丈大师的修为,应该可以看出他二人是否身怀武功。”
所谓出家人不打诳语,方丈大师点了点头,道:“那位男施主虽是书生打扮,却的确是身怀武功之人,这一点老衲倒是看得出来。”
慕容莲城得知此情已心下了然,于是双手合十道一声“打扰了”,然后退出厢房,对少林寺方丈倒是显出十分之尊重。慕容莲城心头忖思,这二人实在是值得怀疑,为何偏偏就在皇上与众大臣一起赴这嵩山之约时他们却在别苑留宿,而且其中一人还身怀武功。皇上此行的消息难免会从其他大臣那边泄露出去,为保万无一失,他要派人去查探一番。
慕容莲城出现在皇上赏月的院落里,向侧头看过来的一名宋剑堂弟子招一下手。那名弟子连忙过来,慕容莲城在他耳边悄声吩咐两句,派他去别苑中查探一下留宿的两人,如有可疑格杀勿论。但是不要在少林寺里面做,将人带到寺外找个地方埋了。
月过中天,慕容莲城派出去的人竟然还没有回来复命,他忽然感觉自己似乎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卖给对手一个破绽。做最坏的设想,他派出去的人可能已被反杀,而对手就有机会装扮成宋剑堂弟子趁虚而入。慕容莲城纵身跃上屋顶,目之所及,瞭望寺院中的情景。宋剑堂弟子分散在两片区域,有八人正在诸位大臣歇息的一排厢房处巡逻,剩下其他人则集中在皇上赏月的院子周围。从敞开的窗户中可以望见诸位大臣此刻的状态,有人还在三两对坐言谈,有人正挽起裤腿,然后将脚放入木盆之中,有人却已然关上窗户,然后吹灭了屋里的油灯,准备上床睡觉。而在门窗外之外、屋檐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