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襄阳会战(一)(1/2)
第一百二十二章襄阳会战(一)
赵让终于又享受了一回冲锋陷阵的乐趣,不过在亲卫和火山士的严密保护下,倒是丝毫未损。在扬州战事快要结束时,他把剩下的工作交给李庭芝,自己则带着所部回归京城。
这次战役彻底打破了蒙古对整个长江下游乃至京城临安的威胁,使宋朝有足够的精力来应付兵临襄阳的忽必烈和兵临四川的蒙哥。他们分别领兵二十万和三十万,基本由蒙古人和色目人组成,而汉军因为不受信任,汉军八个万户被逼带着属下士兵,北上长城一线,名义上是驻守后方,实际上却是防备阿里不哥。要知道他们都是出尽手上的精锐,留守的除了汉军,都是些战斗力不算太强的部队,一旦阿里不哥趁他们在前面打仗而出兵夺了他们的地盘,那就万事俱休了。
在那些女真高官以及部分被赵让的“楚风”控制的汉官多番谗言下,蒙哥和忽必烈两人除了互相防备外,都被幼弟阿里不哥的雄才大略所震惊,对他的警惕之心空前高涨。所以,尽管阿里不哥不断的像蒙哥表示忠诚,甚至想把自己的呼伦贝尔草原让出来,但是却无法让蒙哥放心。这也是赵让对付阿里不哥的毒计之一,因为阿里不哥有一个先天劣势,那就是他不是蒙古的主事者而只是几股最大的势力之一而已,不像赵让那样可以大权独揽,发动全国的人力物力来打仗。赵让要的,就是他受到蒙哥和忽必烈地猜忌。如果像岳飞那样被陷害死那最好,就算不能,逼得他自立门户也好。
赵让这五年来鼓励商业发展,扶植农业,用自己前生从图书馆里背下来的那些科技资料发展经济,为这次战争储备了极为丰富的资源。不过,由于南宋的底子很厚。赵让的经济政策又从最大的程度上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活力,所以南宋境内地百姓并没有承受太大的经济压力。
其间赵让还处心积虑地开始对文化和教育进行改造。这虽然是长期工程,可赵让还是使出了几招立竿见影的高招,那就是办了报纸,吩咐御用文人按照赵让的意思在上面进行思想宣传,既打击儒家思想里那些颓废的因素,又大力提倡“大汉中华”的概念,要求将天下间所有的领土都置于汉人的统治下。并消灭所有威胁汉人地异民族,并教化那些友善的落后种族。其实,这不过是赵让根据后世希特勒关于种族的理论进行改编后得到的结果,综合了儒家思想里“贵华夏,贱夷狄”的成分、大汉族主义、民族复仇主义、种族优劣论等因素,极富煽动性和洗脑性。许多传统儒生虽然也是大力反驳,但是在赵让的官方压力下并无多少效果,倒是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被这种思想所鼓动。并随即影响他们周围的人,使民风也有所改观。赵让惊喜地发现,任何时代都不缺愤青,尤其是在这个动荡的年代,经历过蒙古南侵的青年人尤其容易接受赵让的这套新思想,个别偏激的青年文人还提出了种族灭绝理论。认为北方的那些草原民族从古至今一直都是汉人地敌人,无论的攻打或是安抚都不能尽全功,所以必须狠下心,为了汉人的后代不再遭受这些蛮子的伤害,要拿起屠刀把这些民族彻底灭绝,把草原乃至极北之地全部变成汉人的领土,这才能永绝后患。这种理论在军队里更是流行,赵让也是听之任之,并且在听说这理论的创始者之一居然就是自己的表哥陆秀夫,大喜之下。擢升了刚考取进士的他为礼部员外郎。专门负责宣传鼓动教育,存心要把表哥这位原史里抱幼帝投海自尽的悲剧人物改造成自己的“戈培尔”。
宁喜六年三月十六日。一直屯兵于襄阳一线,积极备战地忽必烈大军终于开始行动了。在经过了几个月地准备,加上达春军队覆灭带来的负面影响,都使得忽必烈并不能完成最齐全地备战工作。当然,宋军无数小股游击队的骚扰和破坏也是原因之一。
赵让则是暗中带着六万禁军奔赴襄阳,却没有去襄阳,而是驻扎在江陵。当然,表面上,“赵让”是去了襄阳,主持战事,跟着去的还有三百亲卫和一千火山士,很是煞有介事。
坐在江陵大营的大帐内,赵让处理完复杂的情报,按了按有些发麻的太阳穴,暗道:“这战争真是劳心劳力的事,除了战场的布局,还要顾及经济、内政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因素,累死我了!唉,我也是劳碌命,就算是没转生到这里,估计还是要当个为了糊口天天码字的写手。”
正当晌午,他叫火头兵送来一份普通的午饭,踞案大嚼,心里却还在分析刚才的大量情报:“忽必烈带着大军在长江北岸扎营,一边在筹备回回炮一边在调集粮草。哼,眼下阿里不哥的情况虽然不详尽,可是基本上他的势力还是被限制在长城北边,对这南方的战事施加不了什么影响。若只是面对忽必烈和蒙哥,我怕什么!”
本来赵让从来不敢轻视古人的智慧,而他提供的那些先进科技能够迅速被这时代的人吸收并发展、应用就证明古人都多么厉害,但是他的自信却是无比的坚定,比起刚来到这个时代的小心翼翼、瞻前顾后,现在的赵让非常的“张狂”,自认为这天下没有人能够挡得住自己。
“疯狂能够带来无穷的力量,理智则能够驾御这股力量,现在的我,就是疯狂和理智的结合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