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布里塔尼亚帝国历史(2/5)
一批青年导演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次年,英国政府接连颁布4项惩罚性的“强制法令”,宣布关闭波士顿港口,断绝其对外贸易,直到茶叶被赔偿。然而这种霸权主义的行径并没有达到英国预期目的,反而使殖民地权力机构趋于瓦解,大部分地方议会纷纷摆脱总督的控制。1774年9月5日至10月26日,来自12个殖民地(佐治亚未派人)的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并于10月14日通过《权利宣言》,宣布与英国断绝一切经济往来,再次强调无代表不纳税,在内部政策上“只受殖民地议会的约束”。
就在双方矛盾一触即发,几乎要爆发独立战争的时候,受卟啉症折磨导致精神错乱而难以执政的英王乔治三世病逝,主张对殖民地持温和态度的亨利十世继位,他解除了马萨诸塞总督托马斯·盖奇等一批强硬派的职务,并派遣代表和殖民地代表讲和。
最终,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谈判的结果是允许各殖民地自由选举总督以取代殖民当局,同时确定了新大陆殖民地拥有和英国本土同等的贸易权利,但亨利十世坚持要求新大陆的陆军和海军必须由皇室统一指挥。在漫长的谈判后,以迪金森为首的亲英代表掌纸张殖民地的大权而告终,在十八世纪最后的三十年的和平中,新大陆殖民地的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迁都新大陆提供了基础;木材业、酿酒业、制铁业和纺织业已经和本土不相上下,纽约、波士顿、费城逐渐发展为新兴的工业中心,英国2/3的船舶从事与新大陆贸易,其人均财富占有量和英国人均水平相差无几。
不过,由于过分注重对新大陆的投资,亨利十世忽视了对本土的防御,在他去世不久后,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波拿巴登上了法兰西最高军事统帅的宝座。而战无不胜的皇家海军在特拉法加海战爆发时,竟有一多半的舰只分散在海外,纳尔逊饮恨阵亡,这直接导致了的海战的战败,而当伦敦沦陷的消息传到亨利十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三世耳中时,女王陛下还在新大陆指挥部队和印第安人作战呢!
1813年,在“爱丁堡之辱”六年后,伊丽莎白三世女王在阿瑟·韦尔斯利公爵和第一圆桌骑士乍得·海克特的辅佐下,于新大陆东海岸的卡美洛特(amelot)建立新的都城(大致位置处于今华盛顿),国家名也由英格兰王国改为布里塔尼亚帝国,君主制在新大陆得以继续存在。
英伦三岛本土的丧失,标志着从中世纪“大陆英国”到近代“海洋英国”转型的完成,新时代英国最突出的特性是其岛国地位的确立,并以此在欧洲和世界历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一方面,英国人警惕地注视着欧亚大陆的局势并力图充当力量均衡的制衡者;另一方面,英国人的目光则超越了旧大陆,将重点全部放到了海洋和海外殖民地的开拓上。
3、向西,再向西
在放弃“反攻欧陆”的计划后,不列颠帝国开始了向西的大扩张,这一运动早在皇室西迁新大陆之前的18世纪末便开始,19世纪中叶,当欧洲的法国革命军横扫东欧之时进入**,19世纪末叶前后才基本结束,史称“西进运动”。“西进运动”并不仅仅是领土扩张,也包含着经济开发,包括农业扩张、交通革命、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等。
根据1830年英法《巴黎和约》的规定,已划归布里塔尼亚帝国所有的格兰德河以北的地区,还不在它的有效管辖之下,而是在印第安人、甚至西班牙人的掌控之中。但是,在1800年至1860年期间,布里塔尼亚帝国边疆向西迅速移动,其速度之快,只有当年汉帝国征服西域时可比。18、19世纪之交,拓荒者就从纽约州西部经过肯塔基和田纳西等新州,向西迁徙,向南则到佐治亚;20年后,在北部,边疆移至俄亥俄、印第安纳和伊利诺斯,进而移至密执安、衣阿华、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在南部,移至路易斯安那、亚拉巴马和密西西比。之后,布里塔尼亚帝国的领土扩张主要沿两个方向继续推进,在它的西南方向,1845年兼并了得克萨斯,1847年—1848年通过战争从墨西哥夺得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犹他、新墨西哥和大部分亚利桑那等地,共割去墨西哥一半的领土;在它的西北方,布里塔尼亚的拓荒者以极端野蛮的武力,于1846年征服了整个加拿大,最终,这两条扩张路线在加利福尼亚汇合从而完成了对整个大西部的占领。
1861年—1910年期间,因为法国在欧洲的革命战争,大约有5000万移民迁入布里塔尼亚境内,其中大部分随着移民潮涌进西部,国外移民为西进运动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满足了高速工业化中的布里塔尼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1860年—1900年布里塔尼亚人口从3100万猛增至1亿2000万。同时,农业重心从东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各殖民地逐渐西移到密西西比河流域,也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除了土地开发外,西进运动也推动了矿业开发,自1848年在萨克拉门托附近发现金矿起,开采金银矿浪潮持续了约40年,西部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为东北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