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 老成谋国(1/2)

,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当今北霈皇帝,名轩辕柯,是懿宗的第三子,是太皇太后于乱局之中扶立的。在轩辕柯继位后的八年之中,北霈国事皆由太皇太后裁定。直到他三十岁那年,老太后染了恶疾,方才能亲政。于是,将年号从先前的靖平改为清化,现今乃清化十二年。  轩辕柯与历代先皇不同,他不沉溺于声色,也不致力于伐战,喜欢修道,醉于炼丹。阴阳五行家的那套,轩辕柯深信不疑。为了方便与上苍沟通,更是下令集天下能工巧匠于皓京,为他修建擎天楼,以便汲取天地日月精华,炼制长生之药。  北霈中枢构成与南霈大致相同,皆有兵、礼、工、刑、吏、户六部,不同的是,南霈只有中书一省,而北霈有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之外,还有谏院。谏院的前身,乃是御史台,职在纠察百官,检举不法,同时监察皇帝言行,纠正进谏。轩辕柯醉心修道长生,御史台多次提出反对劝谏,于是索性直接命三省会商,最终裁撤重组,才有了现在的谏院。论其性质,已沦为皇帝喉舌。  三省一院之上,还设有政事堂,乃是北霈最高的议事机构,成员数目不定,但基本出自三省亦或勋贵之中。轩辕柯能安稳修道炼丹十多年,离不开政事堂的辅助。  轩辕柯的身材有些肥胖臃肿,出现在臣子面前时,也常是一副睡不够的样子。“嵥国太尉出使南霈,意向不明,诸位如何看?”  现任中书令深受皇帝信任,善于迎合轩辕柯的喜好,譬如擎天楼就是他率先提议兴建。“回道君,依臣所见,应该想与南霈和谈休战。”  轩辕柯是个爱屋及乌的人,因为醉心于长生之道,不喜欢臣下称他陛下或者皇帝,得称道君。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门下侍中是个极有才干的直性子,是轩辕柯当皇子那会的伴读,显然他的发言更有深度:“臣以为,嵥人目的并不单纯,若是单单为了停战,直接罢兵即可,何必特意遣派使者?而且还是以一国太尉为使。嵥国太尉,有总督军事之权。”  尚书令和中书令是同窗的好友,两人一向交好,朝堂上更是同气连枝,而且他一向看不惯门下侍中那副一心为国的样子,显得旁人尽是些奸臣庸吏。“侍中此言未免太过哗而取宠罢?就是那李戡小儿亲自去了平川,南霈便会与之产生军事同盟?我两霈同宗同源,你可不要在道君面前,说这些分化宗属关系的言论。”  轩辕柯轻笑一声,问道:“看来尚书令有高见啊,说来听听。”  “臣觉得,定是与南北通商互市有关。嵥人眼红了,亦想与南霈贸易,这其中蕴含的利润,可不比田地里征收来的赋税少。”  尚书令的话音刚落,中书侍郎便不由冷笑三声,出口驳道:“尚书令这是户部尚书做的太久,以至于凡事只能看见钱利吧。臣赞同侍中的想法,无论嵥人意欲为何,我大霈绝不可坐视不管。南霈若同嵥人停战,嵥国东军便少了制约,届时若再想拿下簇狭关,攻占徐州,难度更大。”  “那此事当如何谋划?”轩辕柯打着呵欠。  “命河间知府还有维扬知府伺机在半道伏杀嵥使!”中书令抢先回答。  一直坐着没说话的虞国公摇头,突然开口:“不妥,两霈关系刚有好转,此时越境,岂不是惹人多想?况且就算能杀了嵥使,两国就必定会开战?一国刚稳定地震平乱诸侯,一国还在镇压异族收复失地,即使有心再战,其国力也无法支撑。”,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轩辕柯想了片刻,说:“此事乃河间知府上奏,他已探得嵥使路线动向,并做了布置安排。”  “道君,河间新练水师乃机密,为了一个尚不确定结果的事而曝露,是否值得?”门下侍中又说,“何不静观其变再行商议?两国之中与我等目的相同的人可不在少数。臣反而以为,当务之急应着眼于国内,收复三镇才是首要。”  轩辕柯也懒得再听再问,就要摆驾回他的擎天楼,临走前吩咐了一句:“你等看着商议,出了结果,侍中直接批复河间知府就行。”  五人互相看看瞧瞧,已然明白,道君这是采纳了门下侍中的意见。  从平城到陆城,相隔近百里,虽说有官道,但道路依然极为狭窄,而且轩辕偲的队伍又多仪仗,自然不能像他之前那般,孤身策马狂奔。何况王侯入京是得遵循礼制的,每日行进多少距离,一共花费多少天数,皆有讲究。  与太子的虎贲率卫会合时,已是离开平城起的第三日。东宫有六卫,分别为虎贲、骁骑、游击、清道、旅贲、射声,每卫有三千人。而虎贲率卫的兵卒,皆是从西镇戍府当中抽调的精兵,统领由西镇戍使直接推荐。换而言之,虎贲统领可以看作是永王的人,当然这层隐秘关系,也只仅限当事人才知晓。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因为天色渐晚,陆城的道路同样崎岖,故而便直接在陆城通往楫州的官道旁,寻了一片稍大的空地,扎下行辕车帐。虎贲率卫一共来了两百人,由两位百夫长带领,加上轩辕偲自带的仪仗队伍和王府护卫,共有近四百人。  两位百夫长,一个叫段永强,另一个叫付文宽,都是延平本地农户出生,故而对待轩辕偲格外尊敬和亲切。两人商议之下,决定轮流在他的帐外亲自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