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英伦双宠33(1/2)
这是防盗章,过会儿再来吧。
这样的好处是她不必百般迎合有钱任性的家伙们的口味, 更不必将金钱浪费在镶金带银的椅子上, 不过坏处也更明显,那就是她的观众不会在歌剧娱乐上花多少金钱。毕竟他们首先在意的是温饱问题, 照顾好了身体,其次才是精神需求。
而这个时候的中下层阶级人士的文化水平大多数都不高,艺术鉴赏能力那是在上层阶级身上才会出现的。例如那些渔民船夫们,他们也许会唱着朗朗上口的口水歌, 但若是让他们去听起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著名音乐家的音乐, 那就如同对牛弹琴,而如果让他们去听歌剧,恐怕不出五分钟他们就得摔门而去。
所以她的目标群众在大范围上是中低产阶级, 缩小点范围的话, 那得是受过一点教育或者对音乐感兴趣的群体。没有受过传统音乐鉴赏教育的他们, 都更加随性奔放。学生们也在此之列, 她说的不是那些贵族学校的学生,一方面他们没有什么经济实力去更好的剧院,另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敖白的音乐剧或许会惹来上层社会老古董们的批评, 但她的观众们并不会在意这些。而在票价方面,为了迎合目标群体, 敖白并没定下多高的价格。
找准了定位, 敖白首先便从最简单的派发传单张贴广告做起, 就在工厂、码头、作坊、平民住房区和巴黎的几所大学进行。然后在自己的酒馆里雇了一批能说会道的家伙, 扔给他们一沓她写好的稿子, 让他们去巴黎几个比较出名的酒馆咖啡馆,通过喝酒“闲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新剧。当然罗朱故事本身已经没有什么新意和宣传点了,她要他们宣传的是别人没有的,最新的歌剧模式——音乐剧。
“……歌剧院旁那家小剧院,你知道吧,我之前经常光顾它对面那家小酒馆,这是我第一次来这里喝酒……哦?你以前还去过那破地方看过话剧?那也是难为你了,去那种小地方,为啥不去歌剧院啊……”
“……没错,歌剧院里的那些东西,都是些老古董了,我们这些人也听不懂那些玩意儿,也去不起,不过你可想错了,歌剧院街角那家小剧院可还没倒闭,反而被个从大不列颠来的小家伙收购了,改名叫布隆谢剧院(rancheur),我在那边酒馆喝酒的时候听到不少闲言碎语。”
“据说两个月后就准备上演新剧院的第一幕剧,就那个《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不不,那英国佬比你想象中还要疯,那不是话剧,是他自己制作的歌剧,然而在英国那边似乎不叫歌剧,海对岸的英国佬叫它音乐剧,似乎才刚刚在那边兴起,全世界独一份呢……”
这样的流言渐渐在巴黎大街小巷流窜,其实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病毒式营销,在没有互联网的十九世纪中后期,敖白使用的方式就简单粗暴了点。见第一阶段宣传有了点起色,敖白立刻又让人放出新的消息——
开业大酬宾,在首演前50-40天期间购买演出票者,买一送一,并且前十位购买票者,将成为剧院永久贵宾,将颁发限定证书,之后所有场次演出票一律八折优惠,前三位购买者还有神秘礼物相赠。仅限10天,每人限购两张票,十天内一共放出100张票,先到先得。
对于首演,敖白根本没想着赚钱,她只想着吸引受众人群。小剧院表演厅只有一层,两个包间,597个座位,比不上隔壁财大气粗拥有两千多座位的歌剧院,她这一下子就放出了几乎六分之一的演出票,并且因为买一送一还只能赚一半的钱,放在其他剧院身上铁定亏本。
不过在现代几乎被玩烂的促销手段在这时代还是挺新鲜,至少还是有不少人上钩,而对于前三位买票的“试吃螃蟹”的人,敖白还特地花了一笔钱,定了金银铜三种材质的证书——当然是镀金和镀银——郑重地送到他们手里,还在报纸上买了个版块,特地登报向全巴黎恭贺三位,给足了他们面子和虚荣心。至于后来的,就一律使用普通的黑色绒面证书。
敖白这边在想着法子地推销赚钱,另一边的排练也没有落下。罗密欧的高音部分已经被她改得差不多了,尽管每天忙得跟个陀螺似的不停转,她依然争取挤出两个小时和众人一起排练——毕竟她还肩负导演的职责。
“停!克里斯汀,我记得我之前跟你说过,暂时忘记歌剧,对吗?你还记得当初在歌剧院你我初遇时的场景吗?你那时候的哼唱和你的歌剧唱腔一样美,你还记得小时候什么也不懂一边哼唱一边跳的感觉吗?我需要的是那种自然快乐的感觉,你太过束缚自己了。”再一次在排练中途暂停,敖白无奈地对克里斯汀说。这姑娘声音美是美,然而被歌剧唱法熏陶太久,一时间没法彻底掰过来,此刻就显得不伦不类。
克里斯汀也很无奈,她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要是她老师魅影还愿意理她,起码她还能去请教,可是现在,无论她怎么呼唤,她也找不到对方的影子。而敖白,虽说她说着要教导克里斯汀,但是她以前从未教导过任何人,她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敖白看了眼时间,摇了摇头,让所有人解散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