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刘备的汉室宗亲(1/2)
张角率领黄巾军攻打幽州,幽州太守刘焉布下英雄榜,广纳天下勇士,刘备,关羽,张飞义结金兰,成为生死兄弟,关羽五六年前因为杀了欺辱百姓的豪绅,亡命江湖,张飞则是杀猪的,家里有点小买卖,桃园三结义这段当然是老罗的艺术加工,事实上关羽还要比刘备大个半岁到一岁,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正史上刘备关羽张飞这哥仨,关系是真的好,那真是一起大仗,三家合伙,除了老婆,不分你我。
三国演义里,刘备名头很大,一上场,说得第一句话就是“我本汉室宗亲”,很多人就问了,刘备天天挂嘴边的“汉室宗亲”和“中山靖王之后”到底真的假的?
后人当然没办法亲自去验证刘备到底是不是皇族血脉,那时候也没有检测,也不知道血型,但是从当时的情况上看,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从来都没有人质疑过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各种讨伐檄文也从未有过对刘备汉室宗亲这个身份的攻击,(只有一个在第二回没脑子的督邮说过一嘴,然后就被张飞给揍了)一向谨慎的《三国志》作者陈寿斩钉截铁地说刘备就是汉室宗亲,基本上可以石锤了。
其二,话说当时冒充皇亲国戚,是要被诛九族的,没人会闲着没事给自己找事干,其三,刘协曾经查过族谱,里面确实有刘备的名字,但是古代也没有身份证,也没有照片,族谱上的这个刘备是不是那个刘备,谁也说不清楚,反正刘备说是,老罗说是,陈寿是是,那就是了。
捎带着说说编《三国志》的陈寿,陈寿这个人,青年时期是跟刘禅手下做事,蜀灭了之后,便在西晋做官,历经十年,编成《三国志》,那时候还不叫《三国志》,而是分成三段,《魏书》《吴书》《蜀书》,为了避免跟魏朝自己编的《魏书》和后来北魏的《魏书》相混淆,宋朝人便把陈寿的这三书合三为一,成为现在的《三国志》。
因为当时蜀汉是没有史官的,因此曾经在蜀汉工作过的陈寿,便有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再加上陈寿这个人性格十分谨慎,可以说是惜字如金,说话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而且几乎不用修饰词,所以三国志整体较为朴实无华,跟流水账似得,遇见有疑问的东西宁愿不写,所以整体而言《三国志》是一本能够提供当时真实史料的一本书。
但是三国志因为作者的原因,比较晦涩难懂,后来一位叫裴松之的人给三国志做注,一些有疑问的东西会罗列出来,让看书的人自己揣测,当然也有老裴自己的意见,这就是注版三国志。
好了言归正传。
第二个问题,刘备堂堂一位王侯的后人,咋会混的那么惨,这个“中山靖王”到底是那一辈的人?刘备的这个皇宗血脉,跟当时的皇帝刘协到底有多亲?
刘备上数十七代,乃是中山靖王刘胜,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与汉武帝刘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刘协则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八代孙子,刘秀这一支其实就是偏支,正常情况下跟刘备一样,也就没落了,但是正逢王莽篡政,刘秀作为皇亲国戚诛杀了王莽建立了东汉,所以刘秀这一支反而成为了正宗血脉,刘秀往上数九代,刘秀的曾曾曾曾曾祖父叫刘发,而刘发的父亲就是刘启,而这个刘发,则是庶民子嗣,古代对于生母的身份是非常看中的,刘发被安排到了长沙称定王,所以刘发这一脉,基本上从第一代,就已经被刘家的权利中心拒之门外了。
总体而言,刘协属于偏支,而刘备,就属于偏的没边的那种。
至于为啥刘备会混的这么惨,都他妈赖一个叫“主父偃”的大臣,当时汉代初期一直对藩王权利过重而忧虑,一直想削藩,但是又怕藩王联合武力对抗,主父偃就想出来一个妙招,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推恩令”。
正常情况下,父亲的王爵封号和封地,是要传给嫡长子的,其他的都是王候,但是推恩令一出,长子,次子和三子共同分封父亲的王爵封号和封地,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爹这辈儿还是高官,儿子那辈就成市长了,孙子那辈就成区长了,到刘备这辈,连他妈个村长都没捞到……
刘备的祖宗中山靖王刘胜,据传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生育机器,《汉书》记载刘胜一共生出一百二十多位儿子,而刘备这一脉的祖宗,叫刘贞,开始也是一名侯爵,爵位世袭,一直到刘备他爷爷那辈,因每年交的管理费不够(汉朝的爵位每年都要向朝廷交献祭金)被削去了爵位,贬到到了涿郡,堂堂一名侯爵,混到最后,连管理费都凑不齐,可见刘备这一脉混的有多惨。
一个偏的,遇见一个更偏的,刘备和当时皇帝刘协之间的血脉关系,属于那种九九八十一杆子都打不着的那种,刘协属于刘邦的第十六代玄孙,而刘备则属于刘邦的第二十代玄孙,论辈分刘备还要给刘协拱手作揖,唤一声曾祖父,但是在当时,一个是刘备比刘协年纪大,一个是刘协想拉拢刘备对抗曹操,一个是汉室式微,也没人在乎,于是刘备的这个“刘皇叔”便名正言顺了。
论血脉,刘备和刘协八竿子打不着,刘备打着汉室宗亲的名号,也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白手起家树立一面大旗,其实当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