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继迁之死(3/5)

/>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出现治世的原因,这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政治上君明臣良,治理有方,广开言路,反腐倡廉;

军事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兵强马壮,多有胜绩;

经济上爱惜民力,修养生息,降低赋税,鼓励生产;

文化上重视文教,厉行节俭,思想统一,团结奋进。

经济的发展,首先带动了人口的增加。太宗至道三年(997),全国人口是四百万户,到了咸平六年(1003),达到六百八十多万户,短短六年多时间,人口增长了一半以上,土地耕作面积增至五亿多亩。治世不治世,从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和土地面积都能可见一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咸平年间诚为多事之秋,天下一点也不太平。首先是北面的辽国年年来犯。其次西北的李继迁,不断地攻城掠地,杀伤不少宋军,尽得定难五州之地。还有就是咸平三年在蜀地爆发的王均兵变,对大宋王朝的西南根基也是致命的摧残。

一个年号用了六年,也没能实现天下天平。

咸平六年(1003)年冬,真宗决定明年启用新的纪年。宰相李沆从浩瀚的书海中寻出两个闪着金光的大字——景德。

景者,大也,指皇帝的基业;

德者,得也。《素书》云:“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让别人各有所得,收获满满,丰衣足食,各展其能,让万物各得其所,这才是真正的德。有德则得,无德则不得。德高贤人聚,德重好运来。德,既是对皇帝的赞美,也是对皇帝行为的期许和考量。

太祖朝使用过乾德的年号;赵光义对太祖说:“江山在德不在险”,然而终其一生,也不敢用这个字作年号;聪明如宋真宗者,非“德”无以彰显自己的皇恩浩荡,非“德”无以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福德恩泽。

景德之下,皇帝厚德洪福,播于四海八荒,惠及天下苍生。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个好的名字就是一个好的风水,人如此,国亦如此,取一个好名,可以为美好灿烂的前程锦上添花,甚至可以改变运气。

◆李继迁托孤

公元1004年的春节,如期而至,正月初一,真宗下诏改元景德。

大宋启用新年号的第二天,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初二,党项羌的一代枭雄李继迁,终因箭伤过重,在拖延了两个月后,回力无天,走到了生命尽头。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刻,这位枭雄做了一个奇怪的决定,他告诉儿子阿移:“你不是我,你要上表归附宋朝,不要与宋抗争,即使宋廷一百次不同意,你也不要放弃努力……一定要让宋朝接受你的归降。”同时交代阿移,为了防止其他部族趁火打劫,自己的丧事要密不发丧。

接着又将亲信张浦等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叫到身边,嘱咐众位,一定要好好辅佐少主,见机行事,保住祖宗基业。

李继迁生而英奇,长而剽悍。当继捧入觐,夏绥倾覆,田无一成,卒无一旅,始奋其雄才,策其群力,激羌戎以先烈,约契丹为强援,尽复五州,慑从诸族,恢万里之基,创累世之业,若非雄杰,孰能为焉。李继迁用自己一生的奋斗史,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有志者事竟成。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每个英雄也有其自身的局限。

古语有云:“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善用刀剑者,死于刀剑之下;行诈术之人,必死于诈术之下。”世界本是一个圆,这便是命。

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初二,这位党项领袖,一代枭雄李继迁,终因自己的傲骄,断送了性命,走完了不屈的一生,时年四十二岁。

二十三岁的李阿移在李继迁灵前嗣夏王位,改名李德明。他听取了父亲的遗命,对外封锁消息,秘不发丧。

李德明,小字阿移,李继迁长子。在少年时代就表现得非常深沉,颇有器度,善于权谋。

在李继迁出奔地斤泽、创立基业的过程中,李德明一直随父东征西战。咸平三年(1000),辽圣宗授予他为辽朔方军节度使。

李继迁一死,无人再能制衡六谷吐蕃和其他部族的崛起。幼主强臣,李德明一方面要拉拢朝臣,树立自己的威望,扶植自己的势力,一方面还要防范那些心怀不轨的部族和有实力的朝臣,夏政权迎来了最为艰难的时刻。

首领的突然离世,这个春节,党项人注定过得不会惬意。在远隔千里的京师开封,又是另一番景象。

◆天塌地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朝野多欢民康阜,千门万户悬彩灯。

这是大宋王朝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