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蓉城光阴 (2)(1/3)
策马扬尘,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风起云涌的朝代,辗转到如今的太平盛世。琴台路这一派瑰丽大气的景观,难道不更胜前朝?若论风骨,这吹彻在天空的古韵汉风,足够令人醒透。若说浪漫,那十指相扣在青石路漫步的情侣,俨然就是当年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
是大汉的琴台,是卓文君的琴台,也是司马相如的琴台。当年一曲《凤求凰》拨开情感的心弦,从此与之相关的人、与之无关的人听了,便再也不能相忘。这样醉人的风情,摇曳了两千多年的岁月,令一条悠长的琴台路,萦绕着雅致的弦韵。
音律流淌的时候,街边屋檐下的宫灯也会闻声起舞,它们在感动,感动于一份心如皓月的坚贞,感动于一份相看白头的约定。时光是有情的,它洗彻过往的烟尘,留下明净的故事,在人生舞台上精彩纷呈。时光也是有义的,它填补曾经的遗憾,留存至真的完美,在历史的河流里涛声依旧。
千年已过,文君楼为何依旧宾客如云?是人们忘不了那位当垆沽酒的绝代红颜,还是忘不了汉朝那段凤求凰的风流佳话?往事是这样的风姿绰约,让那些在光阴中老去的人,可以青春如昨。都说人生如弹指,而刹那可以幻化为永恒。大汉的风情演绎到今朝,那么今日的繁华又怎么不会延续到明天?
当我站在琴台故径,看一片锦绣明丽的风光,看阳光底下滋润生活的人们。恍然间明白,两千年的烟云流转,我们并没有虚度时光,而是时光虚度了自己。
第二阕文殊寻真
或许,蜀地的山水,真的会滋长闲情。不然为何在成都,无论多么急促纷乱的日子,也能过得清闲自在?比如此刻在文殊坊,我采一片白云,可以悠闲做梦,摘一枚绿叶,可以静心参禅。
伫立在成都文殊坊的街头,乍看上去,是一片人间纷繁的烟火,待沉下心来,又分明是一片禅林澄净的清凉。人生有百味,走进文殊坊,就看你我如何将闲逸的民俗气息,和悠然的禅佛古韵交融在一起,浸泡成一壶清茶,啜饮得有滋有味。
这里的阳光像丝绸一样柔软,又交织着微雨的诗意,轻轻地贴在我年轻易感的心里。这个过程,如同花开到花合、月缺到月圆,那样的撩人情意,那样的隽永绵长。
衣襟在风中飘拂,沿街的宫灯、葱郁的树木、如织的人流,都感受到风的暖——一种沁凉的暖,一种沉醉的暖。这含蓄丰盈的仿古建筑、古玩珍宝、餐饮文化、民间工艺,尽现老成都的风情。文殊坊就是这样巧妙地让现代与传统、世俗与禅境和谐地碰撞着,让每一个过客都跌进这温柔的旋涡里,再清澈地醒来。这里的时光洋溢着甜蜜的羡慕,当我羡慕别人的时刻,或许已经有别人在羡慕我了。
一路上,浓郁的民俗和淡淡的禅意与我擦肩,却又完全地融入心里。是机缘让地北天南的佳客相遇在蜀中,交付彼此自然亲切的笑容,抖落各自生动新奇的故事。置身在这样温软的地方,我以为,人生,只拥有一缕阳光,足矣。
一阕真实的风景,任是谁都想留住这温情的一刻。假如我是画者,一定传神地将之描入丹青里;我是诗人,一定优雅地将之写在素纸上;我是乐者,一定深情地将之弹入弦音中,纵是个常人,也要执著地将之摄进镜框里。待到年华流走,再来回味,这曾经相逢的景致,依旧青春,一点也不会老去。
真的难舍,所幸的是,心可以不必相离。如果还有错过的瞬间,就让我的心深沉地留在这里,永远年轻,永远诗情画意。
既是寻真,自是忘不了与这只有一墙之隔的千年古寺文殊院。此时的它,坐落在人间繁华的水岸,似一块刻着菩提的温润老玉,照见众生澄澈的性灵,也照见一片天地人和的清明画卷。
第三阕廊桥旧梦
是否有这样的人,为了怀旧,将还不曾发生的故事,写成了过往。就像来到成都的安顺廊桥,我与它不曾相遇,却想要在此寻找一段遗落的旧梦。不知道,我这样轻轻地走进,到底是一种初见还是重逢?
安顺廊桥,一座古典的桥梁,青墙红柱,黛瓦飞檐,悠然地与合江亭相映。府南河在桥下经久不息地流淌,静静地穿过成都的历史风云,人情烟雨。廊桥来过的人很多,记得的人却很少。这里收藏了无数华丽的转身,还有一些清澈的回眸。
桥身若虹,看似遥远,却又很近,它俯视悠悠的碧水,又丈量高远的云天。廊桥,尽管已经在后人精心装帧下,换上了亮丽的容颜,却依旧藏不住那许多的沧桑往事。不知道李白是否在这里打捞过明月,杜甫是否在这里凭栏望远,李商隐是否在这里吟咏过巴山夜雨,而这条河流是否与薛涛的浣花溪灵魂相通?
廊桥是筑梦的地方,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梦寄存在这里,转过春秋数载,再来寻梦。而梦里,已然酝酿着一种经年如水的芳香。来过廊桥的人,在这里寻到了自己的梦,到最后,还是会选择微笑地别离,因为离去,是为了下一次热泪盈眶的相聚。就如同在桥下流淌的船只,它们或许有过停留,却依旧要划向浩淼的云水,去面对朝飞暮卷。
是命运,在廊桥上雕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