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那种异香,从来没闻过(1/3)
? 铁门环,不锈。\。qΒ5。
老人蹒跚地走在前面,那黄狗却偎过来,先嗅小语再嗅我,好像在验证我们的身份,狗眼张得很大,但眼珠上面好像浮了一层油彩,茫然得很。我断定,这是一只失明的老狗。
好宽绰好雅静的四合院啊,光空地也得有一亩多,房子,都是蓝砖蓝瓦:堂屋三间,东厢房三间,西厢房三间,布局工整如楷书。整个南半院俨然是一片小小的竹林,竹子们正在雨后比着青翠,比着诗意。竹间,石桌一张,石墩儿四个,等人随时闲坐清谈。
竹林北侧,西厢房南侧,一株老枝横虬的石榴树,粗比海碗,红花点绿叶,安然半绽。
整个院子全是青砖铺地,老式的青砖。所有窗子都是老式福字格窗,黑红色。
置身其间,恍如隔世,疑在百年之前,亦像走进了一个大型的古装网络游戏?
我和小语站在院子里,相视无言。怕说一句话就会惊走这凝聚多年的大气大魄大安静。
老人进了堂屋,坐在一把椅子上。堂屋里光线很暗,看不清她的表情,但能看到她在看我们。
一只燕子呢喃着从头顶掠过,那不是百年前的燕子,雨后的天空才是。
老人招呼我们进屋。
堂屋也是黑红的门,亦是菊花状的铁搭扣儿,门槛是红色的木槛儿。屋里,两扇红色木质屏风将房子隔成三间。
刚走进屋里,我忽然闻到一缕异香,似有似无的,而又明明白白决非幻觉。我看小语,小语正看我,满眼疑惑的样子。难道她也闻到了那种香吗?
我不知道把手里的旅行袋放哪儿,觉得放哪儿都会把房子弄脏。
老人示意我可以放到条几上。但那条几也是老式的,有三米长,贴屋山摆着,暗红色,两头是卷筒菊花状的浮雕,一侧一个莲花烛台,烛台上,半截红烛,如修女般沉静。八仙桌两边各一把太师椅,黑红色,椅背,镂空雕花。它们,也正默默地对望着。
条几前的高腿八仙桌上,正摆着一套茶具,白瓷砂托盘里,一把细颈执壶,四个白如凝雪的盖杯,全是一尘不染。
屋里,没有一点现代的迹像,包括一根电线也没有。
最后,我还是把将旅行袋放在了地上,这才发现旅行袋上居然还印着一个英文单词,白色的,不知道什么意思,很大,设计得张牙舞爪,格外刺眼,就像黑熊而不是熊猫大嚼竹叶,极不雅观。
条几上面的墙上挂着一幅毛笔字的中堂,那毛笔字让我眼睛一亮:这字写得也太好了啊!功力老到,布局天然,我敢说,目前,在我们全市也找不出这样高水平的书法作品……书写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隐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落款是“民国一十八年仲秋刘志贤书”。刘志贤?何许高人啊?
我扭头看了看老人,老人指了指着太师椅,示意我和小语坐下。我和小语对视了一下,坐。
小语一直低着头,在拘谨地抚弄腕上的玉镯子。面对一个百岁老人,你最好保持沉默。这样才不至于惹犯下百年不遇的错误。
老人坐在门里,是一把稍小的太师椅,椅腿儿竟也有狮子头的雕花。
老人看我们,很慈爱地看。忽然,老人颇吃惊地轻叹了一声,对小语说:“你这女子,不简单呢,单凭你那玉镯就可看得出。”
我示意小语走过去让老人看。
小语理解了我的眼神,就一边摘玉镯一边走向老人,叫了一声“太奶奶”,把玉镯递到老人掌心。
老人一边后撤了上半身看它,一边诺诺地说:“看不清了……但,它端的是个好物件……和太一样好……”说着,她一伸左手,衣袖下的左腕上,竟也露出一个玉镯来!纯白如雪,在黯淡的光线下闪着清润的光泽。
我站过去,虽然不懂玉,但我的肉眼也能看出老人的玉镯决非俗物是。只是,它圈在老人嶙峋的腕上,是那样残忍地衬着老人无可回避的老迈。
老人和小语是有缘的,好像是注定——
等我坐回到椅子上时,不知怎么的,小语已经乖顺地在老人面前蹲下了,那样亲近地用自己的双手把着老人的一只手,老人则用手抚着小语的乌发说:“小语,好听的名字,太奶奶欢喜呢。”
没听到小语何时把自己介绍给老人的。
这时,小语忽然仰脸对老人说:“太奶奶,我想挨间儿看您的房子,成吗?”
老人显然没想到小语会这样说,但稍停便说:“好啊,还从没有人要看太房呢。”
小语搀老人起身,老人示意我们先去西厢房:“那儿是我相公的书房……”
屏风门上挂着一个绛红的门帘,掀了进了就是西厢房。极简洁,一桌一椅一书架。除了椅子是空的,其余全是满的,是书??是纸,是雅致的气韵。
老人指着书桌上方白墙的一幅很大的水墨画,指的时候腰板就直了些许:“这是我相公写的,采菊图……”
光线比堂屋更暗一些,只能隐约看到画上有两个人,有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