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节(4/4)

才得知,他痛悔自己未能把握时机,仰天长叹道:“孔明真有神出鬼没之计,凡人之智,实不能及”

他于是将诸将留在寨中,分兵把守各处隘口,自己班师洛阳,去向魏帝复命。

孔明此时也返回阔别已久的成都,谒见后主刘禅之后,暂且回丞相府去养病。

六十五长雨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秋七月,曹真病愈上朝,对魏帝奏道:“国家多事之秋,臣却卧病多时,烦圣心挂念,深感不安。如今身体业已康复,愿再承当军务,以报皇恩。”

同时呈上奏表,力陈发兵伐蜀:“如今时值秋凉,人马安闲,正当征伐。臣闻蜀相孔明重病在身,汉中已无精锐把守。剿除蜀逆,以绝大魏后患,此其时也。”

魏帝看了奏表,问侍中刘晔道:“当否立即伐蜀”

刘晔接口答道:“若不立即伐蜀,日后必会后悔莫及。”

刘晔退朝回府之后,文臣武将纷纷前来探询:“风闻天子与你计议,欲于今秋兴动大军,讨伐蜀国宿敌,此事当真与否”

刘晔一听,笑着答道:“诸公看来不知蜀中山川何等艰险,须知以往对蜀一败再败,正是盲目轻敌所致。天子对此洞若观火,岂能不知贸然发兵,必会徒然损兵折将”

刘晔一口否认主张发兵讨蜀之事,倒像是在告诫众人,千万不可胡思乱想。

听到刘晔说的与其在宫内所言自相矛盾,廷臣杨暨心生疑窦,遂径自入宫去直接问魏帝道:“陛下是否决定中止伐蜀”

“你一介书生,为何也来与朕谈用兵之事”

“是侍中刘晔对众臣说,陛下不会令将士去做伐蜀的蠢事。”

“刘晔果真对汝等如此说”

“臣确实不曾听错。那刘晔乃是先帝谋士,臣等如何不信其之所言”

“他何出此言”

魏帝好生不解,立刻将刘晔召进宫来,诘问道:“你先在朕面前力主伐蜀,出宫以后又对众人宣传不可出兵。如此出尔反尔,究竟是何用意”

哪知刘晔不慌不忙地答道:“陛下前次是否听错了臣之想法并未改变。罔顾蜀中山川之险,贸然进兵征讨,实乃徒然耗费国力,将大魏推向危境。若蜀军前来犯界,我军自然不得不进行抵抗,但主动发兵进攻,却是自投罗网。”

魏帝听得一脸狐疑,却无言以对,只得任其侃侃而谈。待话题转到别项事宜,侍立一旁的杨暨离去之后,刘晔方才趋近天子身旁,低声说道:“看来陛下尚未参透兵法之玄机。伐蜀乃国事重中之重,如此机密事宜,岂可泄露与杨暨及宫中其他人等”

魏帝恍然大悟道:“啊原来如此,朕以后是该多加注意。”

适逢司马懿自荆州回到洛阳,他也赞同立即伐蜀。他此次荆州之行,实为了解吴国动向,实地观察令他更为确信,吴国虽然摆出助蜀反魏的阵势,但那只是碍于同盟条约做出的姿态,魏蜀一旦开战,吴国绝不会出兵相助。

魏国立刻整备兵马,同年十月,四十万大军径向蜀国剑门关逼来。魏军号称有八十万之众,如此迅速调动偌大兵力伐蜀,洛阳城上下无不为之称奇。

幸得此时孔明的病体已经康复。三国志通俗演义原书中称其“口吐鲜血,昏厥倒地”,似乎他患了不治之症,或是病重得已至弥留境地,其实这种描述在原书中颇为常见,不过是表示病势不轻的形容而已。

孔明得知魏军大兵犯境,即召王平与张嶷吩咐道:“你二人先各引一千骑去陈仓古道,凭险据守,以当魏兵。”

二将听了军令,惊得面面相觑,六神无主。心想魏军实有四十万人马,区区两千骑兵如何能抵挡得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