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八风骤行,与天斗,其乐无穷。(1/2)

第四百四十三章与天斗,其乐无穷。

在着名文学三国演义中有重要的一篇,就是赤壁之战。

曹丞相挥师百万南下攻打吴蜀同盟,手下多位贤臣劝阻,说水战不是魏军上风,但是曹丞相依旧刚愎自用,最后导致赤壁大败。

后人多以此役调侃曹丞相在这场战斗中无脑的决定。

其中有一个段子很有趣。

就是有人认为曹丞相感到骑兵和水兵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会晃,无非是前后晃和左右晃的差距,所以丞相认为骑兵只要横着,就不会晕船。

这个段子倒是很有讽刺意味,但是话粗理不粗,有一点说的没错,两者确实都要晃。

在科学解释中,晕车,晕机等症状,都被成为晕动症。

是运动时所产生的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情势的加速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神经而产生的疾病。

然后导致的各种不良症状,轻者呕吐,重者抑郁甚至窒息。

所以王诩早在累城的时候,就针对孤竹部队有过针对性练习。

晕动症除了生理缺点之外,大多数都是可以通过练习客服的,只要进步前庭器官对不规矩运动的适应能力,就可以避免晕动症,除了乘船之外,秋千、滑梯、单双杠、垫上滚翻等运动项目也十分有效。

所以孤竹军中大多数人都不晕船。

但是这也是指短时间的游行,三四个小时航程,而且孤竹周边的汤河石河,都是小河流,颠簸的频率和辽河这样的大河自然有差别。

所认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王诩将全部航程截断成三大段,九小段,均匀每小段三个小时,就达到之前斥候在当地探查时驻扎的灯塔修整,然后修整两个小时再起航。

能够让雄师得到公道的修整期。

由于晕动症最大的敌人,就是体力不支和睡眠不足。

将近一个月的探航和自己的舆图对照,这段航程王诩估算大约在一百五十公里到两百公里左右。

在后代内河机械船的航速,大约能够达到每小时三十公里,但是全靠人力和风力航行,王诩感到现在每小时能够达到五公里就很快了。

由于除了动力原因外,更重要的就是这条河,是没有被人工清算过的。

没有清算过的自然河道,是布满着各种潜在危机的,如暗礁,暗沙,暗滩,所以对航行难度进步了几个级别。

所以一天最快能够航行四十五公里,王诩就感到很快了,争取三天时间能够达到营口进海口。

但是理想总是很饱满,现实却很骨感。

即便出航风平浪静,但是当行驶到第二小节的时候,就涌现了突发状态。

“要可能要起大骤风了。”公输矩看着自己设在船头上转动飞速的风车,面色严格的说道。

持续在河里荡了三四个小时,王诩也有些不舒服,听到这话后眉头紧锁“还有多远到前面的灯塔?”

“现在加速,应当能够赶在大骤风来之前达到。”公输矩皱眉道。

“敲凄风鼓。”王诩站起身对着门外趴在甲板上的禺春和于夷伟人们喊道。

身高越高的人,越轻易晕船,所以于夷族的伟人们一上船就不太好。

禺春倒是没什么,重要是陪着于荒等人,要不然这些还没开化的大家伙,指不定又要发狂。

听到王诩的命令,禺春从甲板上跳了起来,刚筹备往船头,就被不知从哪儿跳出来的翟仇按住肩膀“你陪着他们吧,等下可能要卖气力。”

禺春点点头,又趴回甲板,跟于荒等人说着谁也听不懂的鬼话。

翟仇身边随着已经成为冷浞军中尉统领的高隼,这个当初得到王诩赏赐的扶余少年,为了掩护自己的地位,在哪个晚上大败了六个同族,最后得到了认可,让这些扶余少年舍弃了以前的部落名,吸收了王诩的赐名。

如今是王诩造就以后怀柔扶余人的重要领袖人物,所以被安排在苍兕船上。

这个天生就会察言观色的少年,知道什么时候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举着比他手臂还粗的鼓槌努力的敲响船头的八面战鼓之一。

对于风力的认识,华夏从上古时代就已经有了完整的系统,在殷商甲骨文中,更是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商人将风分为四个等级,小风,大风,大骤风和大狂风。

同时将风向也分为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后期又西分为八风对应易学八卦。

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冷风。

后来战国时代,还有人将风分为十二,对用地支之数。

这种细分的概念,象征着人类对于自然的摸索和创造。

王诩在航行中采用的就是八风轮,按照顺时针次序,在船周身派来了八支大鼓,然后配合旗帜来转达命令。

凄风鼓响,各个船队的队长就吸收到了信号,然后看着苍兕船上的旗帜,纷纷做出回应,不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