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 对话(1/3)

说起来,老唐也是个倒运的家伙,当过兵,种过田,上过班,做过生意,本来一路上有许多上进机会的,都阴差阳错的给他放过了,在社会进步飞快的情况下,很有些每况愈下的感觉。

不过他一些交好的同学,战友,同事,还是有挺多人上进的,五岭财政局的当家人陈太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想当年,老唐和陈太文是同班又同桌的小学同学,关系挺铁,他们这班人上学的时间都晚,十四岁了才高小毕业,有些懂事了,按理说,老唐有困难找上他,应该是可以的,只是老唐是那种好面子的人,往往是自家和人家的相差大了,就不会再往上靠,没意思。

老唐当兵时,在部队里表现得好,但因为文化低,直接提干没希望,团里的领导推荐他到大学里当工农兵学员,这人脸皮薄,怕文化低,被别人笑话,便放弃了,失去了人生最好的一次机会,后来又有几次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从手上溜走。

陈太文则相反,几乎每个可以抓的机会他都抓住了。

他文化比老唐高点,老唐高小毕业后在五岭砖瓦厂当了两年临时工,然后当了六年兵,陈太文则在七十年代初被五岭化工厂招了工,从工人,班组长,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一直干到厂委书记,八十年代调到政府部门,起初是区工业局副局长,局长,副区长,区长,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然后被调到五岭市财政局当局长,最近已经兼任了党组书记,一路顺顺当当,差不多是按两年三年一级的速度往上爬着,算得上是五岭本地的地头蛇。

自从本土派的老书记刘焕被调到省人大养老后,陈太文也失去了最大的靠山,一般人都认为,这人到了这一步,差不多就到了顶点了,再要进步,差不多就要熬资历了,退休前能混个人大,政协之类的养老,是可以预见的前景。

但唐凌云却知道,这人的仕途远不止这么一点,差不多从九八年的政改开始,更加的突飞猛进起来,副市长,代市长,副书记,后来被调到省内的一个重工业市当市长,市委书记,到唐凌云重生前,陈太文已经是省会星城的一把手,省委常委,在省内是响当当的人物。

至于他曾经和老唐是小学的同班同学的事,也就是老唐无聊之余的一个谈资,两者间地位相差太大,根本搭不上话。

照原来的轨迹,两人是没什么交集的,只是唐凌云这一年多一搞,家里的情况大有改善,如今唐家假假也有百万家财,有钱人,也不知怎么就搭上了线。

陈太文见到老唐还是蛮热情的,局长夫人亲自端茶拿水果,唐妈和她也聊得来,很是亲热的样子。

但唐凌云看他的神色,很是疲倦,莫非在外面犯错误犯多了,体力不支?财政这口子,是个有实权也有油水的衙门,唐凌云有个表哥后来就分到市财政局,照姑姑的,工资基本不用,花的钱都是人家送的红包,这也不是什么特例,大家都拿,你不拿就是不合群,就要准备out。

至于“酒精考验”“喝坏党风喝坏胃”,是最正常的表现,各个部门就指望着它及时拨款维持呢,不止下面搞这一套,各省市不也在京城设了大大小小的驻京办,跑“部”前进,要得罪了财政,有得你受,该拨的不拨,非得拨的少拨,再么迟拨,任你书记县长孙猴子般的本事,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老婆嘛,基本不动,外面小妹子多的是,尽管犯错误就是了,陈局长四十五六,正当年轻力壮之年,不可能没犯过。

“老陈,前段时间你去哪里出差了?老找不着人钓鱼。”老唐呷口香茶笑呵呵的问,唐凌云不在家的这几个月,老唐过得不要太爽,电脑房的生意不愁,日进斗金,又请了人,事也不忙,注意收钱就行,这还是小事,也不晓得下面几个乡里的头头脑脑怎么晓得他和财政局的陈局长有关系,通过他曲线救国,经常被拉出去吃吃喝喝,钓鱼打猎,没的受了一把众星捧月的风头。

“去sd考察”陈太文摆摆脑袋,一副往事不堪的样子。

“sd一般不都到深圳这些南方城市考察吗?旅游吧。”老唐也不求着他什么,说起话来也没什么顾及。

“倒是到济南转了一圈,发了点纪念品,等会儿你拿点回去,这次主要是去诸城,天天下企业调研,跑得人累死了。”陈太文倒也认这老朋友,不以官腔说话。

“诸城?陈伯伯,市里这次组团是不是向你们本家取经?”唐凌云插话道,一听是诸城,倒是想起诸城模式来,还有那位鼎鼎有名的“陈三光”同志,他的报道,可是九七年度被转载最多的报道,全国两千多家报纸,基本上都转载过,只有诸如《电脑报》这样的专业报纸没有报道过,数量屈指可数,这人是国企改制的先行者,正是从这里,奠定了全国国企改制的大潮,然后造就了一大批的亿万富翁,也造就了几千万的下岗职工。

“本家?呵呵,老唐,你这大儿子不错,对新闻很敏感嘛,凌云,说说,你怎么知道我这本家的?”陈太文笑道。

“报纸上不是有报道嘛”唐凌云笑道,“陈三光”的外号是反对改制的人起的,意思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