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2/2)

天成。  让叶一文都觉得是四十年前的自己穿越到此刻,就为了跟自己在此刻相遇戏台之下。  那种复刻一般的表现,并非动作令人印象深刻。  而是浑身散发出来的情绪让人确信他和叶一文一样。  而之后的唱段。  这小戏友就硬是借着这本《桃花扇》片片处处的词牌曲儿,跟自己唱应笑合。  甚至看戏到了兴头上了。  在满堂喝彩的叫好声中,自己即兴抛出来的小学问。  他都能不着痕迹地给自己接起来,让自己那对戏曲的兴致虚处,被结结实实地填满了。  对这戏的造诣和琢磨,应该是踏实的。  这辈子。  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令人心满意足的戏友。  之前京城那旧城根下,怎么就没有这般人物。  只可惜都说戏友、戏友,那便是一场戏的缘分。  一场戏作罢,那缘分就尽了。  曲终人散。  多少也是有这份意思在。  戏前你我是天涯陌路人,戏后也照样是。  也就是靠着这戏联结的缘分,从那开场的先声结成了,直到那北尾声剪断了。*  听着北尾声的末字落下。  这四小时的《桃花扇》,也就宣告落幕了。  这其中心境,潮起潮落,云转云舒,花开花落,都应有个中滋味,各个看客留存心内,回了府宅再细细品味。  这好戏落了幕都一幅光景。  余韵了了。  剧院的顶灯还未亮起,台上虽落了幕,却还奏着戏中最攥人心的那些曲调。  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  叶一文觉得自己的心空落落的。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一句歌,将叶一文从戏终落幕的空虚之中拔了出来。  下意识的,他就品上了这句歌的曲调和词。  哀而不伤,思而不悔。  来了新看客,走了旧相识,往往一唱二十年,未见有坐了二十年的熟悉衣裳。  这颇有一种独坐时空之外,平静地看着戏台下的人一切来来走走的感觉。  叶一文不爱听流行歌。  但这种不着古律也不似流行的古风曲调,反倒是让他耳目一新。  他竖着耳朵期待着后句。  可就这么一句唱完,歌者就停了嘴,似有一种醉翁坐钓之意。  好家伙,何方神圣在这勾魂引魄的?  叶一文循声探道。  “叶老师,今天这《桃花扇》,听得还满意吗?”  正是刚刚唱那歌的声音,叶一文回头望去。  “啪!”  剧院里通透的脆响,那是顶灯一齐打开的声音。  灯光交织着在空中打落地面,照出了这偌大的剧院之中,所有未知面目的东西。  恰有一道光落到了叶一文目光之前,帮他照亮了一张脸。  那张脸以凸显英气的棱角在灯光的包裹下愈发柔和。  有些杂乱的刘海零落在额前,留下的暖黄光影,却为这脸增添一份古典的美感。  若不是叶一文认识这张脸的主人。  那他甚至会猜测自己身边这位被自己视为命中奇遇的绝佳戏友,会是苏吴地区昆曲世家的后人。  毕竟那种对南戏昆曲的了解和把握,还有对曲戏里情绪起伏的控制,都不是常人所会掌握的常识。  那是真下了功夫的。  “这戏好,人也好。”  一老一少唱和了一整场,直到现在才真正地打了照面。  叶一文放松地笑着。  这次他可就打量仔细了。  朴素的鸭舌帽。  橙色工装一般的摄影马甲。  和自己相似程度九成九。  看来确实是有备而来。  没等这少年开口,叶一文却看着这少年,摇着脑袋。  “可我没想到会是你。”  “苏洛。”  这回,倒是这从头到尾都将一切把握于胸的少年有那么刹那的疑惑和慌乱。  “叶老师,您认识我?”  “可以认识。”  叶一文戴上了自己的旅游鸭舌帽,背着手从少年的身边走过。  “走吧,换个地。”  “好嘞。”  一老一少,一个打扮,爷孙装束,气质相仿,一前一后,离开了这大剧院。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