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药丸(2/5)

奈的灵魂,结合桓温的生平,我发现“流芳百世,遗臭万年”和“人何以堪”一样,是壮志(或许是野心)未酬的时候一种无奈之言。素有大志,清楚朝野上下的弊端,想进行一番“大事业”。但是由于自己的出身和环境,瞻前顾后,畏首畏脚,结果上成不了周公,下成不了王莽,中更成不了曹操。

在桓温死后,其幼子桓玄继承其爵位,也继承其“壮志”。最后倚仗其家世名望,在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之乱中脱颖而出,入主建业,还玩了一把“禅位”。谁知却成就了刘裕,而桓家一门也最终烟消云散。

说了这么多,老曾只是想解释在本书中桓温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个非常牛的人,他只是一个在困境中努力实现自己野心和理想的人,但是能力有限,不像穿越过来的主角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桓温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很有可能不容于后世,所以经常向身边人感叹自己的后人会不会有善终。在器重和提拔主角之后,再看到主角那“惊世才华”的时候,他忍不住会想,自己的理想说不定这个人会实现,自己的后人说不定会得到这个人的眷顾和照拂。

3。在本书中,桓温并没有被主角的王八之气一震,最后拜服。桓温只是对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南归世家子弟感兴趣。一个南归的世家子弟,从万里之遥的西域只身回朝,还当上了数千流民的首领,不但安然无恙地南归,还杀了不少路上的赵军。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人惊叹的事情。当他看到主角,听完主角的一番话后,他被这个和自己有着一样的“理想”,但是看上去要比自己有手段的年轻人给吸引住了。桓温决定提拔他,给他一个机会。其实桓温还是一个不错的人。王猛嘲讽他,不愿跟他混,但是桓温在惊于其才华的时候并没有杀他,还老老实实放他留在“敌地”。谢安为了救兄长放弃只读书不做官的宣言,出仕桓温幕府。谢安处处维护朝廷,累次破坏桓温的“大计”,但是桓温丝毫没有为难谢安。

从这些可以看出桓温骨子里还是一个文人,当然是一个有野心的文人。桓温在发现主角这个人才之后肯定要“收入”自己属下,不能让朝廷得去。只是主角最后也成了他的“敌对势力”,继续桓温的“悲剧”。

4.其实在本书中,让主角这么迅速上位的关键不在桓温,而是刘惔,这点大家可能都忽略。刘惔是谁?他和桓温一样,出身世家,只是少年寒贫,靠自身奋斗而出头,也同是东晋司马家的驸马。但是和桓温不同,他是真正的名士,而且还是名士之首。就是牛皮烘烘的殷浩和颇有实力的谢尚,见到他也要先敬三分。除了在名士颇有声望之外,刘惔的“能力”也是惊人的,这在书中提到过。当时的两大辅政-何充和司马昱同刘惔的关系都非同小可。尤其是司马昱,为了提高自己的“清谈素养”,恨不得拜刘惔为师。

而刘惔和桓温的关系又非常微妙。他们小时候是好友,关系不错,所以刘惔可以算得上是非常了解桓温的人。刘惔是第一个指出桓温坐镇荆襄后会擅权的人,在朝廷准备让桓温出镇江陵时坚决反对。但是在桓温出刺荆州后却接受了这位好友的邀请,坐镇襄阳,替桓温清理前任庾翼的势力。

刘惔被主角的才华所吸引,就像贺知章与李白,欧阳修与苏轼,因为感叹对方的才华便一见如故,于是引为知己,极力推捧。(这样把主角说得太有本事了,不过这是的通病也是基础,大家也就捏着鼻子忍忍吧。)

在书中有个细节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刘惔发现主角的才华后给桓温去信道:“老匹夫,恐你以后不会寂寞了。”。这其实已经说明刘惔有了捧主角和桓温抗衡的想法了。在刘惔想来,主角和桓温两个大才之人,互相协助又互相牵制,一同为东晋镇守大江上游,这是一件何乐而不为的事情呢?于是刘惔为主,桓温为辅,“两大高手”一起出手,“叙平不出,如苍生何?”。就这样,主角有机会迅速上位,而且他也非常争气,给点阳光就灿烂,迅速入主梁州,最后抓住机会入主关陇,把桓温远远甩在后面,而且也远远地超越了刘惔所能想象的。

5.这时书友会说了,那主角上位也太容易了吧。的确,主角上位是很容易。在当时,做官必须有两个条件,一,出身名门世家,二,天下闻名。任何一个都可以出仕,但要是集中了两个那就非常难得了,就和庾翼、殷浩、谢尚之流差不多了。

老曾在为主角伪造了一个高门世家,从汉代到前魏再到晋朝,其家世中都有人做高官。什么是世家,这就是世家,而且是非常牛的世家。

这时,有书友可能又会说了,你说是世家子弟就是世家子弟,想这么冒充也太容易了吧。老曾举个例子,就是书中被主角折腾得没有脾气的一个人,司马勋。

“济南惠王遂曾孙勋字伟长,年十余岁,愍帝末,长安陷,刘曜将令狐泥养为子。及壮,便弓马,能左右射,咸和六年,自关右还,自列云“是大长秋恂之玄孙,冠军将军济南惠王遂之曾孙,略阳太守瓘之子”,遂拜谒者仆射,以勇闻。”

晋书这段记载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司马勋突然有一天南归,然后嚷嚷着自己是宗室之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