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五、治乱重源是农耕(1/2)
当前,尼国的农业飞速发展,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替代畜牧业、狩猎业在全国的占比,而新生的原始王国尼国,也在成为一个成熟农业帝国的高速公路上飞奔。新的面食不断涌现,新的豆类食品被发明,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农耕的强大威力——亩产远超放牧的收益,在王畿和各侯国统一组织开垦的同时,不少家庭也开始自发地投入农业生产,四处寻觅种子,并学着开始改造自家牧场为农田,并大力耕种。
在我的前世,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自农业诞生以来最依赖农业的帝国之一,农兴则国强,农衰则国灭。因此,历朝历代大都以农为本,以食为天,从而塑造了古典中国最重要的特质之一,这其中,土地肥力是决定农业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古代,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各方面影响,人口持续增长,除非大的灾害或战争发生,否则基本不会停止。而更多的人口则对食物产量尤其是粮食产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古代政治家们历来安定天下的“法宝”都是在如何增加耕地面积、增加亩产、减少分配不公这三个方面方面绞尽脑汁,其中前两个是“做蛋糕”问题,第三个是“分蛋糕”问题,本质上是在人口不断增长粮食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既要增加粮食总量,又要以相同粮食量尽量养活更多人,如此方能尽力延续王朝寿命,延缓崩溃的到来。
前世,增加耕地面积的主要方法有开拓国土占据农业区、制定优惠政策开垦荒地、革新农业技术以增加土地适应性(如水车、筒车的发明使高地变得可开垦)等方法,原理相对简单。增加亩产的主要方法为满足作物生长所需条件并尽可能优化,如充足光照(古人很难干预)、充足水源(高度依赖自然条件,人工技术可适量补充)、减少病灾虫害(依赖农业技术)等,原理均偏技术性。
此外,还有一个历史上长期困扰华夏帝国,将来也必然困扰尼国发展的大事——土地物质含量,也是影响亩产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且除技术性外,还有一定的社会性乃至政治性。土地物质含量多寡,即土地是否肥沃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的粮食产量,而对于古代农业帝国来说,农业生产是整个国家最重要的事务,粮食产量既是国家稳定的保证,也是抵御外侮的力量之源。因此,土地物质含量的变化同王朝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破解农业帝国治乱循环的密码之一,就在于弄清土地物质含量的循环往复。
对于土地来说,即使肥料使用率再高,每次收获后将收集的的全部排泄物、残渣、秸秆、杂草、虫类等剩余物均充分发酵后肥田,仍然无法做到土地物质100%回流,主要原因一是非百分之百收集导致的土地物质的缓慢流失。土地中产出的作物,会有少量被风力、水流等带走,且随着人畜迁移,部分粪肥也无法完全流回土地,这导致即使不断施农家肥而不补充外来物质,土地物质含量仍会缓慢流失,只是速度缓慢许多。二是部分元素无法回流导致的养分不足。许多特定的元素或物质不包含在剩余物中,无法通过肥料重新进入土地,导致土地养分不均。三是人口增长和财物增加导致的物质无法回流。王朝初建时,人口、财富较少,土地比较肥沃,王朝中期人口量数倍于初期,消费的财货数十倍于初期,这些多出的人和货物大都产出自土地,人自不必说,全身的物质全部来源于土地。而如布帛、木制品、皮具、角具、鬃毛制品这些土地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的物品,在世数十年乃至上百年都不会腐烂,因此也长期不能流回土地,这导致王朝中后期的土地总体肥沃程度不可避免地低于建国初期。四是商货出超导致的物质不可逆流失。农业帝国发展到一定阶段,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增,此时商人们都倾向于向海外输出商品以换取足量重金属货币,这导致土地产出的货物流入海外(尤其是我国输出的茶叶、丝绸等商品完全产自耕地,只有瓷器不是),而换回了大量金银铜等无法回流土地的金属,该流失的不可逆导致了土地加速贫瘠。
随着统一的农业帝国不断发展,全国土地的平均肥沃程度不断降低使单位亩产下降,再加上人口暴增使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导致粮食总量和人均粮食均不足,进而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和军事实力下降,最终导致大厦倾倒。而经历了大乱之后,由于人口大量死亡,财富大量湮灭,这些物质全部通过腐烂和焚烧进入了土地,使新的王朝建立初期全国土地重新变得肥沃,亩产提高,再加上人均土地面积扩大,从而拉起一波新的增长和盛世。这就是华夏大地上如影随形的王朝周期律,或称“治乱循环”。
以明朝为例,按照学者估算,南北方加权平均后每年亩产约343斤,每人每天大约需要1斤粮左右,其他蔬菜、肉类、油脂大概也需要等同于1斤粮的量,因此理论上,在明朝的产量下,2亩地能够养活一人(元甲国王:羡慕啊羡慕!)。但学者估计,万历、天启朝时期,全国实际人口可达2亿人,人均土地面积尚能达到4亩。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出现了席卷天下的流民潮,从侧面也说明了亩产有所下降。
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土地物质含量总是在200—300年时趋于贫瘠,这也符合“自古华夏三百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