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五、治乱重源是农耕(2/2)

一大劫”的论述,大一统王朝遭遇劫难的时候,大都是土地物质含量达到低点、产量严重下降的时期。在春秋战国之前,国家面积、规模较小的时候可以通过“盘庚迁殷”这样的操作再续300年寿命,因此后三代王朝(夏、商、西周)都拥有超过300年的国祚,殷商甚至通过迁都而拥有了两个300年国祚,而自秦之后,大一统的农业帝国占据了周边全部产粮区,无论是北部的荒漠、南方的雨林、东面的大海、西界的高原,都无法再给帝国提供多余的粮食,随着人口逐渐变得拥挤,最终不可避免地落入“马尔萨斯陷阱”,驶向毁灭的深渊。

而农业帝国如何对抗土地的缓慢贫瘠呢,这个问题随着尼国彻底成为农业帝国,并经历人口爆发式增长、土地开发到极致以后,同样会成为制约乃至毁灭尼安德特帝国的重要因素。

一个是扩大土地增加休耕率。尽力扩大可耕土地面积(包括扩大可耕国土和开发现有国土的“生地”),增加人均耕地量,缓解粮食压力,从而令更多的土地可以进入休耕期,缓慢恢复肥力。休耕可以使土地全方位恢复,比大量施肥效果更好。其次是尽可能进口更多与土地相关的商品。针对部分财货无法及时还田导致土地贫瘠的问题,可以鼓励多进口农产品或农副产品,用其他国家地区的土地物质来补充我国土地物质,弥补我出口丝绸、茶叶等大宗货物损失的土地物质。同时,出口货物应尽量选择非农耕所的产品,即矿石产品如瓷器、铁器等,这同样对手工业、制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是尽力控制人口增长。这一条极难做到,尤其是在我国古代的文化背景下更难,也从未有哪个朝代做到过甚至开始做过,但这对于古代农业帝国才是治本之策。前两条只能延缓崩溃的到来,把300年国运延续成400年而已。若人口无序增长,即使占领全世界,也逃脱不了崩溃的结局。至于更加釜底抽薪的办法,就只能靠着推动农业帝国进入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来实现了。

最终,土地物质含量周期律的终结者必须跳出农业帝国的思考逻辑(正如那个国都与边境问题,亦或是方便面和外卖的关系问题),那便是工业化肥。工业化肥的出现,土地物质可以随时量产并补充,彻底终结了土地物质含量流失对古代国家的限制,乃至土地上的“治乱循环”。粮食生产不再是问题,国与国之间的对抗也从土地和人口的比拼,升级为生产制造能力的比拼,这是古典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包括尼国在内的人类农业帝国的最终归宿。
本章已完成!